新闻动态
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近期对201位中山网民开展了“网民媒介行为与网络舆情”调查,超过七成的受访网民认可网络问政的作用。据统计,中山网络问政平台注册网友8141个,已开设网络新闻发言人单位135个,2013年4月16日至2014年3月31日网友共发表话题5749个,平均每月网友发表话题约500个。
由公开的网络数据可以算出,平均到每个网络问政平台,网友每月发表话题只有0.06个,与想象中的数量相差太远。这说明一方面网络问政平台贵在精而不在多,过多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参与哪一个好,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问政普遍存在转发多、评论较少、活跃度不够等问题,以致部分形同虚设。
大多网络问政活跃度不高,并非都是懒政导致,原因也很简单。网络问政平台,不但要有善于发布吸引眼球内容的专业人才,更要有敢于拍板处理好网络“敏感”内容的分管领导,还有肯积极主动回应网民诉求的主要领导。一些网络问政开始干劲十足,热闹一过又归于沉静,也不是故意怠慢甚至糊弄网民,而是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各种的阻力。由于设置的障碍较多,真正做到每天有新内容、有政民互动、有人气的能持久的少之又少,才会最终沦为一种摆设。
事实上,网络问政平台远没有个人微博那样随意自由。设置什么内容、议题?如何与网民互动?这都要经过层层领导审核,稍有点 “出格”的东西都会“胎死腹中”。太多的顾虑阻拦了网络问政前进的脚步。无奈之下,只好拿些与政务公开一样呆板枯燥的官样文章来应付。当没有几个人围观的时候,就连转发别人的文章都无兴趣了。
提高网络问政的吸引力,关键是领导要敢于发布、善于互动。一是内容要关注民生热点难点。议题是否有吸引力决定着能否形成舆论磁场,内容选取上要注意在政府与市民感兴趣点下功夫,也不能回避有关问题。二是在问政形式上要重视政民互动。缺少让公众参与融入的网络问政难以持久。每一个网络问政平台都是一个代表政府形象的窗口,如果对网民留言不闻不问,反映的问题得不到答复,甚至对于网友的留言只理会和保留好的,对于批评或者反映问题的留言不理不睬或者直接删帖,不但影响网民参与的积极性,对政府部门的形象也是一个严重的损害。
网络问政贵在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。政府就推动科学发展、加强社会管理等向网民征询意见,尤其是出台涉及社会公众的政策措施时通过平台征询意见,对促进科学决策作用不可小看。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问题的,不能听过说过就算。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网络平台的最大优势。民意诉求所追求的最终结果并不是只言片语的解答,而是寻求一个客观合理公正的结果,因此更要健全后续跟进发布体制,保证事件处理的全过程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。